“老廳下”的紅色故事
武平縣中山鎮陽民村,一河兩岸、十里翠竹。這里有一座古民居——喜源居格外引人注目,人們習慣叫“老廳下”,這是全縣保存最完好的鄉蘇維埃政府舊址之一,如今還完整保留“上、中、下”三棟大廳。“老廳下”建于清雍正年間,已有近300年歷史。朱紅色的石門,頂天立地的圓柱,勇挑千斤的大梁,還有青磚、灰瓦、石頭坪見證了土地革命時期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1930年,在武所區(現中山鎮)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旦石三鄉(今陽民村)在曾家段“老廳下”召開成立蘇維埃政府大會,區政府主席謝云從到會指導并講話,會議一致推選洪少同為鄉蘇維埃政府主席。洪少同群眾基礎好,有文化、教過書、懂醫藥、思想進步,受到群眾擁護。還選舉鐘炳升為赤衛隊長,辦公地點就設在“老廳下”。
旦石三鄉蘇維埃政府成立后,發動群眾組建赤衛隊,洪少同父子加入赤衛隊,洪德盛、洪榮盛兄弟爭當赤衛隊員,全鄉共有赤衛隊員26名。當時,赤衛隊的武器裝備都很簡陋,只有用公嘗谷購買的幾條鳥銃,以及請鐵匠師傅鍛造的“過山龍”、耙頭、梭鏢、鉤刀和鐵尺等,還制有紅旗、紅袖章等。
1930年6月1日,紅四軍主力從江西再次進入武平民主鄉。6月2日,紅四軍主力從民主溪頭墟出發經泮境、鄭家坪抵達武所。旦石三鄉赤衛隊員和參加上坑暴動的赤衛隊員一起全力配合紅軍圍殲駐武所團匪吳德隆部,解放了武所城,紅軍主力順利進入武平城。在紅軍的幫助和支持下,召開了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和黨的代表大會,6月8日,旦石三鄉赤衛隊參加了在南操場舉行的全縣赤衛隊檢閱大會,朱毛分別在會上講話,鼓勵武平人民堅持斗爭,奪取土地革命勝利,這給旦石三鄉蘇維埃和赤衛隊莫大鼓舞,更加堅定了蘇區人民必勝的信心。此時,鐘文貴等赤衛隊員參加了紅軍。
紅四軍主力進城不久,留武所活動的紅四軍一部協助,在縣蘇和武所區蘇的領導下,旦石三鄉蘇維埃政府開展了減租和轟轟烈烈的分田分地斗爭。實行“耕者有其田”,查清土地面積,按人口平均分配,“抽多補少”,洪少同親自丈量土地、打樁、造冊登記,發給由縣、區蘇維埃政府蓋章的《土地證》《耕田證》,在“老廳下”門口當眾燒毀了地主的田契典當。貧苦農民做夢都沒有想到能分到“豬膏秧地田”,稱共產黨是大救星,蘇維埃是大恩人。
由于反動派的封鎖,中央蘇區紅軍食鹽告急!武所是從廣東通往江西“鹽上米下”必經之地,旦石三鄉蘇維埃政府千方百計,想方設法挑運食鹽躲過關卡,運往贛南蘇區。
紅軍走后,地方團匪卷土重來,大肆反撲,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有的房屋被燒,有的谷倉被破,有的赤衛隊員遭到搜查、逮捕甚至殺害,手段極其殘忍。有一赤衛隊員在田里插秧被抓走,在武所城的教場段被殺害,白色恐怖一時籠罩著旦石三鄉。鄉蘇維埃政府根據上級指示,采取化整為零的辦法,洪少同等藏在山上,洪福盛、洪榮盛等躲到廣東或江西親戚家,從此,斗爭方式由公開轉入地下。
“老廳下”歷經三百年的風雨,經族人多次捐資維修得到較好的保存,風采依然。今年恰逢旦石三鄉蘇維埃政府成立九十周年,革命前輩用鮮血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